囤方言 tunfy.com

苏州话 文学 儿歌

管理员 2024-03-21
0 783

文学

从春秋时代,就有和吴国的名称。当地方言叫做吴语,是从地名来的。六朝时,吴声歌曲中的“我” 就用“侬”,这种说法一直用到现在,还留存在苏州郊县一些老农口中,并转声为 “奴”。但那时的吴语总的来说和现代方言差距还很大。

从明代留存的小说、传奇、弹词、民歌、笑话等文献看,明清时代吴语面貌则与现代的苏州方言较接近。如冯梦龙编的《山歌》,就几乎完全是用吴语的。

到了清代,方言文献总量大增,成段成篇使用方言的很多。如清初的白话小说《豆棚闲话》第 10 则 “虎丘山贾清客联盟 ” 里清客的话:我哩个生意,弗论高低,侪好同坐。得子时,就要充个豪杰;弗得时,囫囵是个臭疠。(我们的生意,不论高低,都可以同坐。得意时就要充个好汉,落魄时整个儿是个下三烂。)其中的“我哩(我们)、个(的)、侪(都)” 等方言词,多数能在现代方言里找到。

到清末,现代化印刷业发展起来,出现了著名的长篇苏白小说,如《海上花列传》、《九尾龟》、《九尾狐》、《海天鸿雪记》等。《海上花列传》第一回中有:不多时,洪善卿匆匆出来。赵朴斋虽也久别,见他削骨脸,爆眼睛,却还认得。趋步上前,口称“ 娘舅 ”,行下礼去。洪善卿还礼不迭,请起上坐,随问:“令堂阿好?阿曾一淘来?寓来哚陆里?”(你母亲好吗?跟你一起来了没有?住在哪里?)朴斋道:“小寓宝善街悦来客栈。无朆来,说搭娘舅请安。”(我住在宝善街悦来客栈。妈没有来,说[让我]跟舅舅请安。)其中“ 爆眼睛、娘舅、阿、阿曾、一淘、来哚、陆里、无娒、朆、搭” 等都是吴语,和现代吴语区别不大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对话中敬谦语使用得当,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。

民国时期,上海亦兴起了方言小说的热潮,其中很多作品都使用了苏白。这些作品深受江浙沪吴语地区读者的欢迎。

儿歌

1、杠铃杠铃马来哉, 隔壁大姐转来哉, 买个啥个小菜, 茭白炒虾, 田鸡踏杀老蜗, 老蜗告状, 告畀和尚, 和尚念经, 念畀观音, 观音烧香, 烧不乌龟, 乌龟嚓屁, 嚓到xx嘴巴里。 吭铃吭铃马来哉, 隔壁大姐转来哉, 带点啥个土特产? 嘉兴粽子杭州篮, 葑门塘藕水莼菜, 娘搭送一眼,姐搭送一眼, 做做人情,娘亦欢喜姐亦爱。

2、苏州玄妙观,东西两判官, 东判官姓潘,西判官姓管; 东判官手里拿块豆腐干, 西判官手里拿块老卜干; 东判官要吃西判官手里的老卜干, 西判官要吃东判官手里的豆腐干; 东判官勿肯拨西判官吃豆腐干, 西判官勿肯拨东判官吃老卜干。

3、摇船、摆渡,摆到齐门宄角头,捡到一只挖耳头,扒扒囡囡各死孔头。

4、嗯啊嗯啊踏水车,水车里向有条蛇,游来游去捉行蟆。行蟆盘勒青草里,青草开花结牡丹 ,牡丹娘子要嫁人,石榴姐姐做媒人,桃花园里铺行嫁,梅花园里结成亲,爸爸喊我水红菱,姆妈喊我响铃铃。长手巾,揩房门,短手巾,揩茶盆,揩得房门茶盆亮晶晶个亮晶晶。

5、炒,炒,炒黄豆,炒好黄豆翻被头。

6、小人要唱小山歌, 蚌壳里摇船出太湖, 燕子衔泥哆断海, 螃皮鱼跳过潼灵山。

7、小囡小囡不要哭, 肚皮饿了吃冷粥 咸鸭蛋,酱汁肉,小囡吃了还要哭?

8、嘛嘛驮,吃果果,爹爹转来割耳朵。称称看,二斤半,烧烧看,三大碗。爷一碗,娘一碗,还有一碗挺勒门角落里斋罗汉。罗汉勿吃荤,买个面筋囫囵吞。

9、补下来, 立起来, 淘淘米, 烧烧饭。 你吃几碗饭? 我吃两碗饭; 你吃几棵菜? 我吃两棵菜。 电灯挂起来, 票子挖出来, 清零框浪算算看: 冬菜冬菜大头菜, 香萝卜干咸橄榄。

10、落雨哉,打烊哉, 小八剌子开会哉。

11、小猫咪咪, 明朝初二, 买斤荸荠, 送把阿姨, 阿姨长,阿姨短, 阿姨头上一只碗, 碗里有块老卜干, 吃啊吃不完。

12、一只老虎一只猫, 一个跟之一个跳, 跳过是只大老虎, 跌倒是只偎灶猫。

13、一箩麦,两箩麦, 三手拍大麦, 劈劈啪,劈劈啪, 大麦熟,大麦香, 磨面做馒头, 馒头熟,馒头香, 雪白馒头请先生。

14、背缸倒缸, 咸菜真香, 卖脱咸菜, 买斗黄糠, 背缸倒缸, 黄糠好香, 野菜拌糠, 猪猡养壮。

15、编花篮,编花篮, 花篮里向有小囡, 小囡名字叫秀兰, 秀兰、秀兰编花篮, 匍下去,立起来, 匍下去,立起来,……

16、正月初一吃圆子,二月里放鸽子,三月清明去买青团子,四月蚕宝宝上山结茧子,五月端午吃粽子,,六月里摇扇子,七月莆扇拍蚊子,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,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,十月剥开枣红小桔子,十一月太阳头里踢毽子,十二月年底搓圆子。

17、鹁鸪鸪,要做窠。 早上做,露水多; 点心做,热勿过; 夜里做,蚊子多; 想想还是明朝做。

星巴克在线点餐
ONOFF
即划即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