囤方言 tunfy.com

苏州话 辨析 发展历史

管理员 2024-03-21
0 803

辨析

区域之分

我们常说的一般特指苏州城区的话,或者苏州城区的口音。苏州周边的话通常区分开说,比如无锡话常熟话吴江话、太仓话等。但这里的苏州口音主要是从语音的分来来说。

吴语包括吴语太湖片、台州片、东瓯片等。太湖片又再次分为诺干个小片,如苏沪嘉小片、毗陵小片、杭州小片、湖州小片等等。但是因为苏沪嘉小片面积较大,我们可以再次分口音。这里就产生了口音之分,如苏州口音、太仓口音等。

苏州全境除了张家港有毗陵小片的外,都是苏沪嘉小片的。而且以苏州口音为主,包括吴江、昆山等。在张家港东北部还有一部分沙地口音。在昆山东南部有部分松江口音。当然,太仓、常熟、张家港东南部另成为一口音。其实,苏州口音还包括无锡大部分地区。 [5]

口音比较

吴语与官话和其他非官话方言相比,有许多独特的地方,主要体现于:保留全部全浊声母,单元音韵母多,鼻音韵尾少,声调多、有入声,有较多文白异读,连续变调复杂,等等。这些是吴语内部各方言点共有的特点,在此不作赘述。现就江苏省东南部北部吴语太湖片两大小片(苏沪嘉小片与毗陵小片)间在语音、词汇、语法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作系统总结,以求更为清晰地将苏南吴语东西两片的差异凸现出来。

一、语音差异

(一)“河、湖”是否同音

普通话“河”he、“湖”hu 不同音,毗陵小片也不同音,然而在苏沪嘉小片(除无锡、常熟)中,这两个字字音相同。

(二)“家、牙”等字的读音

“家、牙、加、价”等字的韵母,苏沪嘉小片是a,毗陵小片则是o。

(三)单元音韵母的多少

总体上,吴语的单元音要多于官话,但在吴语内部是不平衡的——最多的是苏州、上海,最少的可能是常州、宜兴、溧阳等。有的字在苏州话里韵母都只有一个元音,而在常州话里与官话一样是复合元音。

这一特征与地理位置并不完全吻合,好些地方的韵母在双元音和单元音之间,反映了从双元音向单元音过渡的过程。

(四)是否区分尖团

什么叫尖团?下面每一对字,前后不同音,为分尖团,前一个是尖音,后一个是团音。

箭—剑 清—轻 小—晓 西—希 锡—吸 相—香

古代汉语是区分尖团的,后来越来越多的方言放弃了这种区分。吴语区原本都分尖团,近年上海在移民和普通话的冲击下,很多人已经不分。苏锡常三市的本地居民是大都分尖团的。苏州普遍分尖团;无锡市辖区完全分尖团,江阴基本完全区分,宜兴不分;常州市区老派区分尖团,中新派不分,溧阳、金坛基本上不分。

(五)有无翘舌音声母

官话中有翘舌音zh、ch、sh、r和平舌音z、c、s两组声母,吴语原来也有这样的区别。

大约一百多年前,就有一些方言逐渐失去翘舌音声母,全都读成平舌音了。这种变化与尖团音的变化一样,也是由东西两头向中间扩展。常州可能在100多年前就已没有翘舌音,苏州约在100年前完成这一变化。但在评弹等曲艺中,仍保留翘舌音。现苏南地区中,只有常熟/张家港/江阴东南乡/无锡东乡/苏州个别郊乡还保留了翘舌音韵母。

二、词汇语法差异

(一)代词的用字

苏南各地具体用字的差别较大,基本是一个地方一个样。

1、 读音差别很大,有时甚至是一点关系都没有,如都是“他”的“俚”(苏州)、“渠”(常熟)、“佗”(常州、无锡)。

2、 反过来,有些看似不一样的词语,反而读音却差不多,更令人眼花缭乱。如苏州话中“伲”是“我们”,在常州、无锡人听来,还以为是“你”呢。苏州话里的“哀”相当于近指的“这”,上海话的“哀”恰好相反,相当于远指的“那”。再如吴江话的“伊”是“他”,无锡话的“伊”却是近指的“这”。

3、 没有两处特别相同或特别不同。上海与吴江话中的“他、他们”都是“伊、伊拉”,好象很相近,但其他六的代词却全不一样。常熟话中的“我们”跟无锡话一样,都是“偶俚”,但“你们”却与无锡话的“你俚”不同,说成“嫩笃”,又跟苏州话的“唔笃”相近。

从上海到常州,直线距离仅160余千米,差别却很大。现将苏南吴语主要代表方言点的人称代词列示如下:

普通话苏州常州无锡吴江常熟
唔奴
我们我家我俚伲堆我俚
你们唔笃你家你俚唔那堆嫩笃
俚、唔倷
他们俚笃佗家佗俚伊拉渠笃
这里哀搭该头伊搭格里里搭
那里弯搭过头过搭基面格搭

(二)“子”尾

“儿子”、“鞋子”等的“子”尾在北部吴语的东片地区也是“子”,从无锡往西,如无锡、常州、宜溧等地,就把“子”发成促音“则”。(当中可能有零星的特例,如武进东缘部分农村与苏州等一样)。应该相信“则”是“字”的变音,“则”其实本来就是“字”。

(三)“你的”和“红的”等的“的”是否相同

“你的”表示领属,“红的”表示形状,在语法上有所区别,在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,两个“的”并无差异。

在苏沪嘉小片中,这两个“的”也是相同的,都读成“个”,或略有音变。但在常州小片中,这两个“的”却不一样,“你的”的“的”也是“个”,“红的”的“的”却是“佬”。毗陵小片的方言中,把“孩子”说成“小佬”,其实就是“小的”的意思。

(四)有无发问词“阿”

以“阿”作发问词的现象,主要集中在苏南东部的苏州、无锡等地,西片的常州(上海也是)则大多没有。上海、常州都习惯说“去伐”,“伐”就相当于“吗”,与普通话仅有发音的略微差异,在语法形式上相同。而在苏州话里,一般都说“乃阿去”。常州小片中的武进东部边缘由于受苏州小片的影响,也常会以“阿”作发问词。

发展历史

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,也是中国最悠久的方言之一。早在商代泰伯奔吴的时候,苏州话的前身——上古吴语就已经形成了。苏州话发展有两个变动比较大的时期:晋代和明代。晋代时中原话和当时的古吴语结合形成中古吴语。明清两代是苏州话最辉煌的时期。

商代——形成期

一般认为,“吴”的概念自周朝泰伯奔吴、建立“句吴(勾吴)”起始。 上古吴语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。当时,江南地区仍然是蛮夷之地。而泰伯奔吴,建立了吴国,古中原的发达文化与江南地区文化融合为吴文化。中原的语言和当时江南越人的语言结合,形成了上古吴语。

周代——发展期

随着周朝的建立,汉语在周朝开始分化。据《孟子》《吕氏春秋》等相关资料进行判断,先秦时代的汉语,分为夏、齐、楚、越四大方言。越方言,就是指的上古吴语,分布长江下游江南一带。据资料显示,当时吴越地区语言相通。上古吴语所使用的地区大致比今天的北部吴语区范围略大。当时最大的城市是吴国首都姑苏。

汉代——扩张期

汉代的时候,上古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,形成闽语。吴县(今苏州)是当时东南地区的最大的城市,也是吴郡的郡治。因此,当时苏州的方言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
晋南朝——变革期

汉朝末年,中国北方出现大动荡,一直到隋朝才结束。西晋末年永嘉南渡,使得上古吴语受到中原话影响,形成了中古吴语。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建康,成为士大夫必学的语言,并相互渗透。吴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。

隋唐宋元——平稳发展期

隋朝建立之后的700年间,建康等大城市相继被摧毁或衰落。苏州是唐朝江南道的道治所在,苏州又再次成为江南最大的城市。苏州话在这700年间,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。在南宋的时候,也受到当时杭州话的影响。

明清近代——辉煌期

明代开始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,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,从事其他行业。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。从唐代到清代,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,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。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。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。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,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。古人云:“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,苏人以为雅者,则四方随之而雅,俗者,则随而俗之。”上层社会,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。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。 另外,当时戏剧业开始发展,苏州话成了四大白话之一:京白、韵白、苏白和粤白。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,上至后妃宫眷、官宦妻女,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,更以穿着苏式服装,学说苏白,操唱吴歌,引为骄傲。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,衣必吴妆,话必苏白,擅长吴歌,成为必备之技能,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。苏州话在当时相当于江南民间的“普通话”。[6]

清代开始出现了苏州话小说。《海上花列传》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,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。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,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,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。

到了民国时期,苏州话在上海的影响力最大。当时很多上海的有教养的人往往说苏州话,而不说上海话。民国很多小说也有大量的苏州话的痕迹。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很多苏州话词汇。苏州话也是第一批拥有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方言。

近现代——危机的产生与保护的开展

建国后,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外来人口的涌入,苏州话使用没有往日频繁了。苏州话作为苏白,在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,可以说只有文人雅士或者有文化的高层诸公可以讲一口苏州话,是身份的象征。而今,普通话的推广使得地方方言尤其是吴语遭受前所未有的最低待遇。

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力度的增加和外来人口的压力,苏州话出现不同程度的式微。2011年,苏州城市商报对苏州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,有些学生不使用苏州话甚至不会苏州话。苏州话面临断代危机。

2014年7月底,百度百科发生苏州话词条被篡改事件。该词条指出,苏州话属于北方方言,苏州口音的普通话应该作为新苏州话来看待,而老苏州话是通行于苏州偏僻农村的即将被淘汰的方言。并且进一步强调,苏州文化是“落后文化”,苏州文化对苏州的发展几乎没有贡献。此文一出,在网络上引发不小震动,激发了很多网友对苏州语言文化的关注。

今苏州话仍然在苏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。苏州人民应该将苏州话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。 [6-8]

星巴克在线点餐
ONOFF
即划即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