囤方言 tunfy.com

山东方言

管理员 2024-03-21
0 1002

有时间想起来就在这里整理一下吧,可能山东各地不一,本人亦非专业,有兴趣者评论区讨论呀。

看到评论区说很多东北话。其实东北和山东交流也很密切嘛,早些年也有山东人闯关东,现在也有东北人南下,方言相同相近也是很正常的。

1.屋脊六兽。

本人鲁西南,有个现在已经几乎失传,但是在我小时候老师批评学生经常说的话:(方言读音)吴几六嗽。

后来我们高中有个老师突然又说出来这个词,然后我就好奇这个词究竟怎么写。他说是:屋脊六兽。以前房子屋顶在四角加屋脊两端共有六只形态各异的镇宅兽,六兽或仰面朝天,或俯身低头,或左顾右盼,或张牙舞爪。

后来人们就用这个“屋脊六兽”来形容小孩顽皮,活泼好动(侧重指不好好读书,属于贬义词)。现在的话说出来这个词,一般都知道是贬义词,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写了。再加上现在也没有以前老屋子上那种兽形装饰了,可能不久之后就会失传了吧。

评论区说“五脊六兽”,也很有道理。但是方言翻译成普通话,读成五不如读成屋更自然。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呀。

2.晌午、日头、傍黑

方言里没有“上午”这个说法,“中午”这个说法也比较少。太阳出来后,下午两三点钟之前,都是“晌午”。

“太阳”这个说法很少,小时候在农村住,出门都说“日头高”,表示“今天是晴天”或者“快到中午了”。

“傍黑”就是黄昏,一般是太阳已经看不见,或者太阳已经马上落山,强调仍有余晖的状态。如果是阴雨天就少用这种说法。

3.bu(一声)土,bang(四声)

就是“尘土”,但是扬起来的尘土就叫“bu土”。所以鲁西南地道一点的“我把你骨灰扬喽”的说法是:

我把你骨灰扬成bu土。

bang(四声)就是形容尘土飞扬。比如一辆汽车飞驰而过,扬起bu土,这时候就可以一边掩捂口鼻,一边说:

真棒!

哦,不

是:

真bàng !

4.揍

相当于东北话“整”。东北万事皆可整,鲁西南万事皆可揍。“干嘛呢”你就可以说“揍嘛来”。别人打扰到你,你就可以说“揍熊?!”,演化成名词或形容词来指某个人就可以说“熊揍”。表示矫揉造作,装模作样,就可以说“揍戏”,“揍景”。

我记得小时候滕州台有个节目,就叫《揍嘛来》。相当于齐鲁卫视的小么哥的《拉呱》。

5.拉呱

普通话就算是“闲聊”。就是东北的“唠嗑”,北京的“侃大山”,四川的“摆龙门阵”。

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,这个词使用频率在中老年中又多了起来。

6.洋

这个可能全国都有,但是现在在鲁西南一些偏僻的地方还在用。比如“洋火”(火柴)、“洋车子”(自行车)。

7.盖体和头枕

就是“被子”和“枕头”。不过盖体指的是能完全盖住身体而且有一定厚度那种,小一点的浴巾那种的话,一般就是毯子了。

8.保齐

“不一定”的意思。普通话一般是“保不齐”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老家都说保齐,而不是保不齐。与普通话区别也很明显,可以独立作为动词,有点像英语should't表推测。

比如“这个楼明年保齐盖完”,就是说“这个楼明年应该是盖不完“。

9. 山西和陕西

山西:san xi (一声,轻声)

陕西:san xi (三声,轻声)

所以这两个地方读音基本上是刚好相反。受普通话影响,在表示具体哪个地方的时候,得组个词才能区别。

10.我小时候从没听人说翘舌音,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普及,方言里多出来了翘舌音。但是地道一点应该是没有翘舌音的。

11.嬎蛋(fan三声,普通话和方言一致)

就是鸡下蛋

12.潲雨(sao三声,方言;shao,普通话)

风吹雨点,倾斜落下。一般是说进入某个空间。比如打伞的时候一阵风把雨吹身上,就是潲到身上。

13.过堂

传统民居的一个组成,介于院子和正堂之间,一般是封闭或半封闭的长廊。在这里放置一些洗漱用具,方便出行用的衣帽雨具。大一点的宅子会通向两边或一边的侧房。

14.喝汤

一个经典的中式问候语是:“吃饭了吗?”

但是方言一般是说:“喝汤了吗?”

15.没有儿化音

方言里除了没有翘舌音,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儿化音。

儿子,一般是读成le zi (一声,轻声)

而且,读成le qie (一声,二声)

16.

口语中,“南”一般用“前”表示,“北”一般用“后”表示。

俩熟人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路上碰面了,往南走的:“呦,你这是上哪去?”,往北走的:“我这是上后头看亲戚。”,往南:“哦,我这是上前头买点菜。”

17.xue(四声)

形容穿着打扮土气。

18.一没(yi mo, 二声 三声)

全部。

一个卖草莓的小摊,草莓挺好,所剩不多。有人上来问价。摊主说价钱多少多少,买者觉得价钱公道,就说:“那我一没买了。”(这些我都买下好了)

19.乐(快乐的乐,度luo)

我觉得现在网上有时候看见的“大哥,喝阔落”(大哥,喝可乐)可能就是山东方言。


最近看b站导演小策的视频,加上回家过年,又想起来了一些山东方言。

这里需要说明,山东方言成分也是颇为复杂,济南人和青岛人的口音可能就不一样,济宁人和烟台人说话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是外地人。对此有兴趣不妨还是去看一些民俗、方言方面的书籍。

20. 知不道

如果能让各种口音的山东人团结起来,那么“倒装句”或许就是那个粘合剂。以我经验来看,虽然山东各地方言口音纷杂,但语法句式上,都会或多或少有倒装句。以滕州话为例:

我不知道前几天他去干嘛了。(普通话)

他揍嘛去了前几天我知不道。(滕州话)

“知不道”这个说法在导演小策的视频里常有表达。

21. 呲毛

这应该一开始是形容动物的嚣张、体毛树立的状态,后来逐渐口语化,变成了形容人气焰嚣张。

贬义意味极强,极具攻击性。

22. 癔歪

表示“不对劲”,表示一种让人感觉不舒服的不对劲。

比如婆媳矛盾中,二人不和谐,往往就使用这个词来表达一种纠结、不适、反感、还有一丝无奈的状态。

23. 杀树

就是砍树、伐木的意思。但是在鲁西南一些地方,往往使用动词“杀”而不是“砍、伐”。这或许是先民对于植物生命的一种敬畏。

24. 长衫

说起“长衫”,很多人会觉得是孔乙己那种长衫。但有些山东方言中,长衫指的是男性汉服。

曲阜作为三孔圣地,似乎保留了汉家文化的许多对于穿着打扮的表述。之前有一次做节目,我穿着长襟宽袖的比较朴素棉麻的汉服,一位曲阜的老奶奶没想到现在还有人穿棉麻制品,便在路旁聊住。交流中我发现,她似乎对于传统汉服里各种专有名词非常清楚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可能清朝服饰里面的一些说法是之前明代汉服中的说法,后来借用到了清代服饰中。

在如今各类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,山东似乎真的成了中国的耶路撒冷。每年不计其数的山东中小学生组织前去拜谒孔府。曲阜本地一些大学中,身穿便装汉服上课习以为常。

25. 哈

好些地方“哈”有“喝”的意思,胶东地区尤为明显。

之前哈尔滨啤酒有一个广告词:“一起哈啤”,不得不让人感觉有一语双关之意。既表示“一起喝啤酒”,又表示“一起喝哈尔滨啤酒”。

而胶东地区有大量东北人前来务工,东北一些地方也确实有以“哈”为“喝”的口语表述。长时间的山东半岛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流,使得很多表述鲁辽吉黑通用。相信不少观众在看到“一起哈啤”这种广告词会会心一笑。


摘自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06054082/answer/1139252604

星巴克在线点餐
ONOFF
即划即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