囤方言 tunfy.com

北京话中的满语

管理员 2019-05-14
0 13548

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,算是知乎上为数不多的、有意义的满语相关问题。作为一个略懂满语的半专业人士,从满语角度对此作出回答。
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:尽管满洲话对北京话、东北话甚至是普通话有一些词语、土话的渗透,但是在语音上,满语对普通话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。鉴于题主问的是“词语”,关于语音方面暂时不在这里赘述了,如有异议,我再补充。

其次,上面有童鞋提到了瀛生先生的《北京土话中的满语》一书,是的,瀛生先生曾在多处提到过北京话中的满语借词(比如另一本书《满语杂识》),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资料,不过我个人认为他列举的一些词有一些还是有点牵强。另外满语词对普通话印象也是比较有限的,多数还是方言词汇保留较多。以下是我从瀛生先生的总结中筛选出来我认为可以信任的词汇:

1.萨其马,满文转写sacima。这个是一定的啦,就像咖啡是音译词,一个道理。作为发音简单的特色小吃,不音译都说不过去——当然清代满汉语字典还是给了个汉语名称的,翻译作“糖缠”。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位加V说民俗的账号,声称sacima“是满语‘糖’、‘方块’、‘奶油’三满语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简音联称,意思是‘用糖、奶油、面制成的方块型饽饽’”——这个说法无疑是非常错误的。我认为不懂满语的人最好不要言之凿凿的谈论这类词的满语来源,事实上萨其马一词语sacimbi(砍、剁)有些联系,共用一个词根(saci-)。

▲满族特色小吃萨其马

2.剌剌,满文转写lala,本意为末尾。这个词……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,因为这个只是东北土话和北京土话里面的词。在东北话里,也略有这个意思。很长时间没人跟我说东北话了,有点记不清了,一般说成“...末剌~不行了”,重读第一个la音,第二个la音有吞音的现象,比较符合满语口语的发音规律。

3.撒么,满文转写sabumbi,本意为看见。瀛生先生说北京话里说成sǎ(无me音),东北话中则是说成sáme,“瞅一眼”的意思,例句:“我一撒么就知道他躲坑里了”。sabumbi在满语口语中经常读作sawume,书面语里也有sabume的语法变化。

4.掰持,满文转写baicambi(读baitʃambi),本意为查看、详查。这个-mbi是满语动词的通用词缀,现在时就留着,时态语态一变就把mbi换成别的(或者去掉)。凡是到汉语中的借词,通常都不会保留这个词缀。baicambi一词中重音在bai上,ca(tʃa)轻读,因此在东北话里说成掰持(北京话似乎还是说baicha),意思有点类似于“忙活、翻看”。例句:“我看你在哪捅咕了半天,瞎掰持啥呢?”还有一个意思是“争论”,例句:“这件事我得跟你好好掰持掰持。”

▲《北京土话中的满语》

《北京土话中的满语》一书中记载北京话中也有baichi这个说法,就是“争论”这个含义(与baicha不同意),瀛生先生认为来源于becen(读bətʃən),拌嘴一词——我个人不同意这个看法。无论从词性、读音还是含义,我认为“争论”的这个意思依然来源于“查看、详查”baicambi一词。

5.咔哧,满文转写kūwacarambi(读作kuatʃalambi),本意为挖、刳、掏。这个词的意思实话说汉语不太好描述,引用一下清文鉴的满语释义吧:

【Huwesikiyokanijergiagūrajafafiyayajakaidorgibekorimegeterembumedasatarabekūwacarambisembi】。附上一个自己的翻译:“拿小刀、剔箭杆刀一类的器具,把任何东西的里面刮着清除干净、修理,称为kūwacarambi.”

东北话里咔哧就有这个含义,“把东西挖挖刮刮抠抠,处理干净”这么个动作。例句:“把土豆给我咔哧干净了。”——其意主要指把土豆表面的皮打下去,以及把土豆上的坑挖干净。根据这个意思,咔哧一词在东北话中还有个引申义——我不知道满语有没有这种用法,可以研究下——在非常亲近的人当中使用表示“被剥削(得很干净)”。譬如老爸泪流满面的看看钱包,“你妈又咔哧我了……”T_T

北京话中保留了书面语kuatʃa这个读音,所以这个词在北京话中说成kuacha。kuacha-->kachi,是满语口语中比较典型的音变(比如“看”这个词tuwambi(读tuambi)有些满语方言说成tami),东北话在这个词上保留满语方言的说法,北京话保留书面语说法(其实也就是北京满语这个词的发音按书面语走了)。

6.hende,满文转写hendumbi,本意为说。hende(真的不知道汉字要怎么写……)东北话北京话中都有,重读hen音,轻读de音,意思是“训斥、数落人”。hendumbi在满语中作为引语的“说”(是的,满语里有好几个说),大概因为是作为引语的代表词,所以进入汉语以后专门用于“说人”这个意思了。老规矩,mbi尾缀被无情的抛弃了……hendumbi满语中重读第一音节hen,du音说话快的时候就弱化成了de。

7.哈勒棒(哈勒吧),满文转写halba,本意为肩胛骨。这个词东北话有说成bang的,也有说成ba的。说成bang的都是根据满语北方方言传到汉语的(满语北音有在词尾加ng的习惯,比如amba说成ambang)。有的只指动物肩胛骨,有的也可以指人。

8.格叽,满文转写gejihešembi,本意为……格叽……--b。好吧,意思是搔腋下痒痒……东北话无情的抛弃了后面hešembi这些音节,因为这个词重读前两个音节。北京话说gezhi,原因北京满语有北音残留,北音喜欢把ji这个音的元音i脱落掉,然后读成dʒ,东北话保留书面语读音(哼所以他们终于也方言了一把)。例句:“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~格叽~”(暴露年龄了是不是--b)

9.嘞嘞,满文转写leolembi,本意为讨论、论述。北京话东北话中都有,意思为“又臭又长的无意义的话”。重读第一个嘞音,轻读第二个嘞音。属于逼逼的文明用语版……例句:“瞎嘞嘞啥?”

10.哈勒,满文转写har,本意为辣味刺鼻。北京话东北话中都有——东北话也有说成“kale”的——意思是东西放久了之后陈了的、不好的味道。例句:“别吃了,有股哈勒味。”

11.嬷嬷,满文转写meme,本意为乳(父、母)。有很多人误解了瀛生先生在《北京土话中的满语词》一书中,对其注解成“乳、奶”——我看到有人说潮州话管奶奶也叫嬷嬷——事实上嬷嬷并不是奶奶或者吃的奶的意思,而是乳(母)、奶(妈)的含义。比如我们熟知的容嬷嬷,就是个奶妈。之所以不写全乳母、奶妈,因为meme一定程度上是个中性词,本身并不包含性别信息。清文鉴中meme一词从不单独出现,而是分为memeama(乳公)和memeeniye(乳母)两种。不过现代用于中多数还是乳母,所以逐渐嬷嬷就指代了乳母。例句:“容嬷嬷,去把紫薇关小黑屋。”

12.各扭,满文转写ganio,本意为脾气怪异。东北话北京话都有,保持了满语原意。

下面我再介绍一些北京土话中独有的满语词,由于我不太懂北京话,下面内容是从瀛生先生的总结中筛选出我认为可以信任的说法,恕我无法像前面一样做更多注解:

1.xiadahunr,满文转写yadahūn,本意为贫穷。鉴于我不是北京人,也从来没听过北京人讲过这个词,所以我只能忠实记录瀛生先生的话:“北京话谓‘无业游民’、‘穷汉’为xiadahun(r)(hun重读,去声,加儿化韵。满语的ya,到汉语北京话里说成xia,只是一音之转”。原因也不需要多说,这个词太明显了。

2.巴哈,满文转写bahambi,本意为取得、得到。东北话中有没有这个词?我印象不深了><...求提示。北京话中意思和满语差不多,“捞取”“攫取”的含义。

3.xxda,满文转写da,本意为头目。满语中为中性词,比如mukūnida族长,北京话里属贬义,如“坏事da”,读音为一声。

4.suihe,满文转写suilaha(suilambi),本意为劳累、劳苦。suilaha是suilambi的过去式,由于重读第一个音节sui,入汉语的时候la音脱落掉了。北京话中意思是“累死了”。

5.shaoleng,满文转写šolonggo(读作tʃɔlongngo),本意为带尖的。东北话中似乎好像也有这个词来着?记不清了。šolonggo口语中由于语速和语流缘故,除第一个音节以外,后面元音o弱化成为ə音。北京话里为“支楞、物出尖”。

6.taihai,满语原文转写taihaigese,本意为如长毛细狗一般。北京话中省略了gese(一般、一样),只留了taihai(taiha=长毛细狗,i=的),意为“人模狗样”。

7.哇单,满文转写wadan,本意为包袱。北京话里指变戏法的包袱皮儿。

▲工笔画再现老北京龙脉

8.tashan,满文转写tašan(读taʃan),本意为伪的、差错。北京话意为“差错、过失”。

9.巴沙,满文转写baša(读baʃa),本意为工钱、工资。北京话保留原意。

10.榻摊,满文转写tatan,本意为宿营地。北京话加儿化音,保留原意。

11.埃杭,满文转写aigan,本意为靶子。北京话读aihang,属于北音残留,aigan-->aigang-->aihang,保留aigan原意。

12.得合勒,满文转写dehelembi,本意为钩。瀛生先生此处认为此词来源于dehele,并说dehele是勾子的意思,我不知是否是北京满语方言,然而书面语中dehele一词指的是无袖短褂。北京话此词用于摔跤。昨日@笑道人询问此次出自满语还是蒙古语,由于我以前的印象,回答说是满语。不过刚刚我又查了一下清文鉴摔跤部,摔跤用语里并不用dehelembi这个词表示钩,而是使用goholombi……所以满语中的dehelembi可能是蒙古语借词(如果蒙古语中也有的话)。

13.挖行,满文转写wahan,本意为马蹄袖。早年北京人称丧服袖子镶的蓝色袖口为wahang。wahan-->wahang,北音残留。

看到楼下@赫然 童鞋说到了吉林,忽然就想起来地名也算是进入了普通话的满语……特此补充:

1.吉林,满文转写girin,本意为地带、区域、临(街)、沿(江)。原名girinula,吉林乌拉,意思就是沿江。ula=江。后来简称吉林,也就是目前的吉林市。原因可能是吉林(市)乃松花江滴源头……

2. 图们江,满文转写tumen(sekiyeni)ula,本意为万源之江。清代的时候也写“土门”,韩国方面记载的“豆满江”乃女真时期北音的音译。金代 时期的满语(彼时的女真语)发音偏北方方言(那时候的北音比较硬朗,t-d互换神马的、ci/ji说成ti/di神马的)事实上都是同一个词。 tumen=万,sekiyen=源头,i=的,ula=江。几年前(大概是08年吧),韩国人热炒间岛事件,非要说图们江和豆满江是俩江,新中国时期把 旧称土门改成图们乃中国人滴阴谋,楼主愤慨的抨击了这群没文化的人,心说莫非是欺我无人懂满语咩……

其实朝鲜在清末的时候就这样主张过,被清末外交官以看神经病的眼光顶了回去,顺带普及了对他们的满语教育—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懂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是很重要滴……

3.塘沽,满文转写tanggū,本意为百(数字)。原因很直观,据说是因为塘沽离京(还是离哪--b)有一百里。总之是因为一百里的原因……

4.鸭绿江,满文转写yaluula,本意为田地的边端。yalu=田地的边端,ula=江。鸭绿为音译(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绿字读鲁……吧……)

5.法库,满文转写fakū,本意为鱼梁(在河里拦鱼的工具)。

6.木兰(围场),满文转写muran,本意为哨鹿。简单说就是用鹿哨围猎(的地方)。murani

aba,哨鹿围(aba=围猎)。

7.宁古塔,满文转写ningguta,本意可能与ninggute(各六)是同个意思。所谓“各六”,就是比如“每个人各六个”的意思。满语-ta,-te尾缀加在数字后表示“各(几个)”的意思。


摘自: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8/0104/21/16588383_719105125.shtml

星巴克在线点餐
ONOFF
即划即译